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蒙)-非经营性-2019-0006
消费提醒:请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禁忌等内容、并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将药品置于儿童无法触及位置。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
鸿茅药酒

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三)

2019.03.22

    两汉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二十五个医案,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其中列举了两例以药酒治病的医案:一个是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药酒,得到治愈。另一个是苗川有个王美人患难产,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并产下一婴孩。

    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记载了多例药酒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例如“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即是用酒煎煮药物后饮用,可治疗妇人腹中刺痛。

 

    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前人以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取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

可见,当时不少医家已认识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时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

关于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时期成书的《齐民要术》中的“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