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鸿茅 源远流长(二)
2019.04.19
厂汉营因为地处塞外,气候寒冷,地气潮凉。农工,牧民长期居住在蒙古包和木架工棚里,不少人患上了风寒湿痹、筋骨关节疼痛、脾虚胃寒等症。在那个年代, 塞外一带到处缺医少药,王先生看到这种情说,决心研制灵丹妙药,以解除百姓乡亲的疾苦。
乾隆四年(1739年),王吉天先生在精研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蒙医药的用药经验和自家行医心得,配用六十七味祛风除湿健脾补肾的道地药材,添入纯粮白酒等辅料,制成药酒。药酒制成后,王吉天先给他的雇工们试服,结果半个月左右患者病情就大有好转。于是,崇德堂的药酒能治病的消息渐渐传开,远近周围前来求助买酒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鸿茅药酒问世之初,王吉天并没有给它起名字。随着销路越来越广,贩销药酒的商人们便根据药酒“色如胭脂,香浓味醇”的特点,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昭君红”,而当地人则根据药酒产地所在的“红毛镇”(红毛为蒙语发音),俗称它为“红毛酒”。
王吉天的后人们世代经营鸿茅药酒,由于药酒的配方制法保密,只传嫡亲长子,作坊工人也无法窥探其秘,使得它在外人眼中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鸿茅药酒配伍用药繁多,人们只见王家采购成百种的各色药材,于是红毛酒是用一百几十种药材配制的说法也就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崇德堂的王家后人开始罐装销售鸿茅药酒。民国元年(1912年),崇德堂诊所转化为隆盛荣商号,开办专门的制酒作坊生产药酒,采用壶装销售的方式:每壶24两(一斤半),价格1.2元;每壶12两,价格7角。在民国时期,绥远手工业者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3~6元之间,可见当时红毛酒的价格之昂贵。
根据绥远通志稿筹志书的记载,在民国年间,红毛酒'价值虽昂, 销路仍极发达, 近而山西、 内蒙, 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鸿茅药酒不但治病养生有疗效,而且“色如胭脂,香浓味醇”口感好,所以问世以来,成为深受草原各族人民欢迎的珍品佳酿。时至今日,凉城人依然保持着用鸿茅药酒馈赠送礼、招待贵客的传统,“鸿茅酒好喝,管用”的口碑一直流传。
“红毛酒”这一商品名称,从清代、民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直到1972年底,因为出口的原因,药酒才改名为“鸿茅酒”;1992年药品注册,又根据药品命名的规范再次改名,这便是如今的 “鸿茅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