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蒙)-非经营性-2019-0006
消费提醒:请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禁忌等内容、并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将药品置于儿童无法触及位置。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
鸿茅药酒

转载:人民日报--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一)

2019.05.15

人民日报: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作者/中医人

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

最近,“马兜铃致癌”事件沸沸扬扬。此事源起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文章提示马兜铃酸或为肝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但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

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称,根据流行病学大样本、大数据分析,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有力的数据支撑。

上述那篇论文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台湾98例肝癌中的78%、大陆89例肝癌中的47%,显示马兜铃酸相关突变特征。其实,基因突变不等于癌,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肝癌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但是,在媒体的反复传播下,标题变得越来越耸人听闻。

例如,《“害人不浅”马兜铃酸是个什么东西?台湾八成肝癌及大陆近五成肝癌凶手竟是它!》、《伤肝伤肾还强致癌!“马兜铃酸”这个名字一定要记牢》、《这个研究火了,马兜铃酸致肝癌?!》等

这些标题让不明真相的公众心惊肉跳,不少人只看标题不看原文,也不去探究马兜铃酸和肝癌之间的因果联系,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一篇没有确定结论的论文变得言之凿凿,搞得人心惶惶。

近年来,中药有毒的说法一直在广为流传。中药伤肝伤肾,大多停留在讲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层面。但是,一些媒体和网站从中推波助澜,不只是质疑中药毒性,而且进一步推论“有毒的中草药千万别乱吃”,以“莫须有”的罪名抹黑整个中药行业。

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

例如,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古人说:“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

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不少人担心马兜铃将殃及整个中药行业。中医开方时,按照原则,如果某种药物被禁止,连替代的药物都找不到,处方都组不全,只能望药兴叹,中医还怎么看病?反观国外,马兜铃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马兜铃科植物中有一种名为汉防己的药材,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而国外科学家更关注毒性中药的有效性。结果,老祖宗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把它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离不开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众声喧哗时,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要摘掉有色眼镜,少些污名化臆想,多些责任担当,正本清源,还原岐黄术的本来面貌,不要让“莫须有”毁了中医药。

这篇文章的研究者指出A:T颠换这一特异性的突变可以作为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AA)致突变的基因指纹,通过外显子测序能够快速发现这一突变指纹。

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对台湾的98例(长庚纪念医院21例、国立台湾大学77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血液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在其中76个(78%)的患者样本中发现AA突变指纹,并由此推测:AA可能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因素。

该文一经发表,AA再次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马兜铃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马兜铃科植物和多种天然草药中的物质。在我国,约70多种马兜铃属植物被用作药材,针对疾病种类广泛,大到冠心病、小到咳嗽都有覆盖。我国马兜铃酸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几乎占到一半,其中台湾地区更突出,占到3/4以上。具体如下图所示:


|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及其制剂在亚洲的使用|图片来源: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 |

1982年,德国科学家首次在小鼠中发现AA存在强致癌性。后来人们发现AA与肾癌、尿路上皮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癌症也存在关联。

近几年,AA致癌的机理逐渐浮出水面:AA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代谢产生一种名为dA-AAI的DNA加合物(所谓DNA加合物,是致癌化合物与DNA结合形成的共价复合物,它会导致DNA的复制过程出错,从而引发突变)。

而dA-AAI会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诱发病变:TP53是人体中一类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而dA-AAI能够让TP53中的A:T碱基对转变成T:A。

鉴于AA的这些危害,2000年WHO发出AA草药致肾病警告,英、美、日等多个国家也均在世纪初发布AA禁止令。200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马兜铃酸列为一级致癌物。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随即取消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的药物标准,将更多的含马兜铃酸AA的中药材列入处方药名单。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保护中医中药,让有用的药物更多的用在需要的病人身上,从而更好地以偏治偏。

在中国绝大多数不懂中医的西医人员长期违规开具中成药甚或中药处方,更有甚者绝大多数中成药不需要处方就可以在药店直接购买。

我们在这里的观点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药物是用来治疗适合的疾病的,所有的药物都有毒副作用,正因为其偏性或者说是毒副作用才能治病或是作为引经药。而用药不准确或是超量就会致病。


 什么是中药及其毒性?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包括汉药、藏药、维药、蒙药、苗药、侗药、傣药、彝药等民族药物及其制品。

广义的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或者非物质。比如时间、针灸、导引、情感、事件、祝由也可以治病。

一般地,人们常说的中药是指临床应用的汉药,与西药(化学药为主)相对而言。绝大多数出产于中国,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在我国的传播,本草遂逐渐改称为“中药”。中药几千年来一直在为中国及周边地区人们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