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丹药——药酒的一脉相承
2019.05.27
明朝时,药酒在民间和宫廷极为流行。明代宫廷内设有专造竹叶青等样酒的宫廷补益御酒房。明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对药酒应用和制作方法记载最为详尽,书中辑录约1000个药酒处方,应用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疾病以及保健延年等方面,同时对热浸法、发酵法、冷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也做出了较详细的说明,堪称集明代以前药酒之大成。
清朝时期的康熙到乾隆年间,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全国各地出现了专营“烧酒以蒸成”各色药酒的药堂商号,酒品之多,京师为最。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陈露、状元露等,多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效,多为官宦、士子、商人所嗜饮。《燕京杂咏》中赞为“长连遥接短连墙,紫禁沧州列两厢,催取四时花酿酒,七层吹过竹风香”。
民间百姓逢节令也有酿制饮用药酒的习俗,如春节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菖蒲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
服用药酒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是清宫医疗特色之一,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有长期服用药酒的习惯。在清宫御用酒品中,以药酒居多,主要是由御药房配制,此外还有同仁堂供奉、臣工进献等其他途径,如同仁堂的虎骨药酒、宁夏特产羊羔酒、内蒙特产红毛酒(原鸿茅药酒),都曾进入清宫为皇家所用。
纵览清太医院编《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档案,记载了松龄太平春酒、国公露、红毛露、龟龄露等19种宫廷御用药酒。如松龄太平春酒,是在雍正晚年时大量配制,该酒是将熟地、当归、桂圆肉、松仁、茯神、红花、枸杞等药味加玉泉酒、白酒、干烧酒共同煮制而成,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活络的功效。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喜饮松龄太平春酒,并授意御医对配方做出了数次调整。
民国时期,饮服药酒已经成为非常广泛的祛病养生方式,民间经营药酒的中药铺和商号纷纷出现,呈现出成药化、品牌化的商业发展局面,鸿茅药酒、冯了性风湿跌打酒、致中和五加皮酒等老字号药酒一度行销畅旺。但随着战乱频繁,时局动荡,药酒行业和其它行业一样,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展不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药酒的生产技术在继承传统制作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现代化、标准化。为加强质量管理,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还把药酒标准和生产规范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重要内容,保证其质量稳定及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现今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现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蓦然回首,中医在世界已是遍地开花。可以看看现在的中医药在世界是怎么样的?80%的日本医师会给病人开具汉方药,从事汉方的医师已超过10万人。2000年其平均收入就位列韩国所有医生榜首,在美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针灸治疗。可见中医中药靠着稳定的疗效,逐渐剥离藩墙,走向世界各地,造福世界各地的人民。随着伟大的一带一路构想逐渐形成和完善,我们鸿茅药酒一定掀开历史新的一页,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药酒发展,不仅可以服务于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要,还应跟随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步伐,香飘世界。 我们坚信,具有历史悠久文化、中华医药文化特色、符合现代科学的药酒,必然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为人们带来健康和幸福。
转载:文章及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鸿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