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蒙)-非经营性-2019-0006
消费提醒:请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禁忌等内容、并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将药品置于儿童无法触及位置。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
鸿茅药酒

一瓶药酒的故事—数说鸿茅的百年历史(二)

2019.06.14

到了清康熙十年(1671年),位于宁远的察罕营(今凉城县厂汉营),聚居的内地民众日益增多,大小字号、买卖商铺林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蒙商互市交易市集。直至清乾隆初年(1736年),这里已是“走西口”商路上的一个繁华集镇。《清高祖实录》卷三十六便有载:“自开杀虎口,迄今数十年,商贾农工,趋负贸易,内地民人,难以数计。”今日凉城百姓的先祖,绝大部分就是“走西口”迁来的山西人。


又过了三年后,一位来自山西榆次的中医大夫,来到了厂汉营,鸿茅的传说也就此展开。《凉城通史》上记载:“由山西榆次来厂汉营行医的王先生(当地人称医生为先生),在1739年(乾隆四年),开办诊所崇德堂,并自制药酒一种,即鸿茅酒的前身。”这位被人们尊称为“王先生”的郎中,已在包头、张家口一带行医多年,是当时蒙古族牧民和汉族百姓心目中的名医。他观当地气候寒冷,地气潮凉。不少百姓都患上了风寒病症,决心研制灵丹妙药,以解除百姓乡亲的疾苦。于是他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医学造诣,在精研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蒙医药的用药经验和自家行医心得,配用六十七味祛风除湿健脾补肾的道地药材,添入纯粮白酒等辅料,制成了药酒,用以给当地百姓治病。当地人则根据药酒产地所在的“红毛镇”(红毛为蒙语发音),俗称这款治病良药为“红毛酒”。


一段不寻常的进宫经历,一朝闻名天下的传奇


从鸿茅药酒(红毛酒)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凭着疗效显著而驰名四方,购者络绎不绝”(《凉城县志》)。此后又因为往来“走西口”的客商贩运推销,让鸿茅药酒声名远播,成为了畅销晋察冀蒙等地的名产。但如果只是这样,鸿茅药酒的故事也就不能称之为是传奇了。


真正让鸿茅药酒名声大振的,是它的一次不寻常的“进宫”经历。道光十年(1830年),皇帝因为朝政繁忙、内扰外患而忧郁成疾。察哈尔都统闻讯后,委托山西大同府将察罕营所产的鸿茅药酒献给了皇帝。道光皇帝服用之后,脾调胃和,食欲大增,而且精气神一天比一天好。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编撰《历代御医推荐给皇帝的养生食谱》中详尽介绍了历代皇家秘而不宣的养生食谱,在书中就单独撰文描述了鸿茅药酒这段“进宫”之路:“清道光十年(1830年),鸿茅药酒被敬献朝廷。道光皇帝饮用后甚喜,钦定鸿茅药酒为宫廷御酒。”


自此,鸿茅药酒成为了皇家宫廷祛病养生的必备之品,一时名声大振,身价倍增,鸿茅药酒这块金字招牌也逐渐响亮起来。